碳索淨能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/賴品丞
美國近期宣布對台灣多項進口產品課徵懲罰性關稅,最高稅率達32%。根據媒體報導,工具機與水五金等傳統製造業被點名為重災區,實際上受影響的產業更為廣泛,涵蓋手工具、機械零組件、金屬製品等基礎工業。面對這波突如其來的貿易壓力,企業除了關注政府是否能透過外交與談判緩解衝擊外,更應從自身體質出發,檢視企業是否具備足夠的韌性以面對國際市場的劇烈變動。ESG,正是這場檢測的核心指標。
環境、社會與公司治理三大面向,不僅是國際買家與投資人評估供應鏈永續性的重要依據,也正逐漸成為各國政策施力的方向。這不僅關係到品牌形象,更直接牽動市場存續與成本結構。這次關稅事件,正是一次提醒企業重新面對內部體質的契機。
治理面:雞蛋是否全放在同一個籃子裡?
許多企業長期倚賴單一出口市場,缺乏風險預判機制與替代市場規劃,這次美國關稅政策的突襲,無疑讓部分業者措手不及。企業若未建立有效的情境模擬與跨部門應變機制,將難以在第一時間作出有效回應。
建議企業從市場集中度分析出發,盤點主要出口國別與營收比例,檢視是否過度依賴特定市場。接著,可建立基本的風險情境模擬,例如「若美國提高關稅,我們是否有第二市場布局?」「若供應鏈中斷,有無可替代來源?」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,往往是企業治理是否扎實的分水嶺。
此外,內部治理亦應涵蓋供應鏈透明度與法遵管理,包含供應商稽核、營運合規制度,以及 ESG 指標的整合與追蹤。這不僅是回應市場要求,更是培養組織面對不確定性的基本能力。
社會面:是否符合出口國的基本門檻?
在全球供應鏈持續升級的背景下,社會責任逐漸從「加分項」變成「基本門檻」。美國與歐盟等主要市場已將職場安全、勞動權益、反歧視政策納入審查重點,企業若無法提供相應證明或記錄,可能直接喪失訂單機會。
企業應盤點自身與供應鏈在社會面向的實務落實情況,包括是否有明確的職安制度、是否有公平招募與薪資制度、是否與供應商簽訂社會責任聲明等。這些行動不需過度包裝,但必須實質存在,並能對外說明。
值得注意的是,社會面在某些產業雖難以成為顯著的競爭優勢,但卻可能在面對國際稽核或媒體檢視時成為致命弱點。因此,企業仍需將其視為鞏固基本盤的重要工程。
環境面:如果考慮出口歐洲,你的體質準備好了嗎?
在美國加稅壓力之下,部分業者可能尋求分散市場,將出口轉向歐洲。然而,歐盟即將全面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,進口商品將依據其碳排放量被要求購買「CBAM 憑證」,以補足歐盟碳交易體系下的公平競爭條件。
根據歐盟最新修正,原定自 2026 年開始強制購買 CBAM 憑證的規定,已延後至 2027 年上路,讓企業有更多時間準備。但如果企業環境體質薄弱,延後一年也無濟於事。
建議企業立即著手盤點製程中主要能源消耗與碳排熱點,即使尚未進行完整碳盤查,也應有初步紀錄與推估依據,作為後續應對歐洲買家查驗的準備。其次,應評估原物料是否可替換為低碳或回收來源,並改善能源效率、導入再生能源等實務方案。
值得強調的是,環境表現不僅是因應 CBAM 的被動手段,更可轉化為品牌與產品的競爭優勢。當歐洲買家面對碳稅壓力時,選擇排碳透明、低碳製造的產品,將是降低整體成本與風險的解方。這也意味著,擁有清楚環境策略與改善數據的台灣企業,反而有機會逆勢突圍。
從檢視體質開始,建立自己的永續節奏
ESG 並非只有年報上的報告或應付審查的數據,而是企業體質強健與否的基礎檢驗。治理面反映的是企業對風險的掌握程度,社會面反映的是供應鏈的穩定與責任感,環境面則是國際競爭力的展現。
面對貿易壓力升高的未來,不確定性將成為常態。擁有穩健的永續體質,才能讓企業在面對下一次挑戰時,有更多選擇權與主導權。